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下称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深空探测、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数不胜数的“黑科技”亮相大会,集中展示了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与大会同期举办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对接会形式多样,加速释放了知识产权赋能制造业发展的价值,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创造
大科学装置闪耀亮相引人瞩目、机器人乐队激情演奏燃爆全场、国产新能源汽车吸引观众驻足……大会现场,各式各样的“智造”产品大放异彩,充分展示着创新的无尽魅力。
一枚小小的量子芯片为何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算力?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本源量子)低温工程师雷原指着背后一个“身高”超过3米的“大家伙”向本报记者介绍,这台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运行的关键。本源量子自主研发的SL3000型稀释制冷机能够有效对抗低温下的卡皮查热阻,在极低温下提供足够的冷量,为下一代量子计算机向一千比特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制造业链条的持续完善要集思广益,而非闭门造车。今年大会上,河南省作为主宾省集中展示了诸多新技术、新产品。“面对制造业企业普遍关注的数字化转型与生产效率提升需求,我们在此次大会上重点展示了面向工业自动化打造的全新产品——超聚变‘智、算、控’一体化工控机,该设备将工业人工智能、算力和运动控制三大功能板块高度集成,为工业制造现场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算力。”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代表处总经理蒋中平介绍。
制造业不断升级的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创新的支撑。大会现场,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发布。数据显示,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80.38万件;海外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19.10%。一项项破解产业共性难题的专利技术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多维发力促进高价值运用
合作签约、成果发布、项目路演……此届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对接会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内容丰富,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新路径,推动制造业依托高价值知识产权数智化转型升级,为安徽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注入强劲动力。
对接会启动了安徽省知识产权金融专项活动,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优势领域,提供量身定制的专项知识产权保险解决方案,构建起涵盖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企业“出海”等全周期保障体系,精准匹配企业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共同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融合。
对接会现场,一批专利技术进行了产业化签约。半导体是安徽省池州市的首位产业,各类功率器件年产1500万片。“功率器件的质量把控离不开严格的检测环节。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除了对出厂的每一片器件进行基础测试外,还需要对产品进行更深入的抽样检测,以评估工艺稳定性、可靠性等关键指标。”安徽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教授林信南介绍,“在充分调研产业现实需求后,我们将‘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检测’技术包作价398万元,入股成立了池州平天湖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目的就是让半导体生产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专业的检测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研发效能和产品竞争力。”
促进知识产权高价值运用,交易顺畅是关键。为打造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共同体,激活专利技术价值,赋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对接会上,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联合来自9个省市的9家知识产权交易机构成立了长三角、中部六省“双五星”专利转化联盟。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何凯表示,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将持续发挥自身平台资源与运营服务优势,不断深化平台服务价值,助力更多优质专利转化落地,为长三角与中部六省地区产业升级、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由制造走向“智造”,知识产权是能级跃迁的重要动力。知识产权加持,安徽“智造”正涌现出更为磅礴的创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