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932581850

京冀共建轨交高端装备制造典范工厂

分类:资讯区 来源:新京报 次浏览 08-01 13:45:36

image.png

7月27日,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沙盘。摄影/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7月27日,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称“河北京车”)的总组装车间,忙碌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北京地铁6号线增购列车的组装工作。

河北京车位于保定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项目。在这里,创新形成了“北京设计+保定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打造出新格局。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生物医药、氢能等产业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探访1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

地铁车厢生产到试车交付只需4个月

7月27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在总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北京地铁6号线列车的组装工作。

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张冬威告诉记者,这些正在进行组装的列车,是北京地铁6号线的增购车,不久即将投用。

近年来,在这里已经累计生产下线16种车型,近600辆车涉及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北京冬奥支线)、12号线、绍兴地铁1号线等。

在这里,地铁列车整车从无到有、从“毛坯”到“精装”,从最初到试车交付,大概4个月即可完成。“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及所属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京投装备”)积极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河北保定设立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负责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工作,推动形成“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平台。技术研究院紧跟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便捷化趋势,打造了囊括主流车型及差异化特色车型在内的轨道车辆产品,形成了以市域车、A/B型地铁车、铰接轻轨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产品为重点,门类齐全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谱系,先后开展了北京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11号线(北京冬奥支线)、12号线、13A、15号线车辆以及杭州亚运会重要轨道交通线路绍兴1号线设计研发工作。

而在河北保定建设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则是为了培育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能力。

张冬威介绍,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于2018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0多亿元,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规划产能1300辆城市轨道车辆。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项目早建成、早投产,两地强服务、破难题,实现了100天洽谈签约,60天办清证照,90天依法征地,400天开工达产,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典范工厂,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项目。

张冬威介绍,基地建成以来,已累计下线16种车型、近600辆车,产品服务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北京冬奥支线)、12号线、绍兴地铁1号线等,“该项目实施以来,不仅拉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探访2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2025年交付运营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则是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27日,记者来到创新基地内的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典型企业的情况。该公司是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高科技企业,由北京大学技术产业化产生,保定市政府签约引进,注册资金1亿元。

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雪刚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研发的新型图形衬底(CPSS)。衬底是LED发光器件的最基础材料,应用范围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器显示和照明设备。该公司研发的新型图形衬底,能使产品的发光效率至少提升10%、生产效率至少提升1倍、成本降低25%。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揭牌启动。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一方面,保定有着自身的区域优势,北临北京,东临雄安新区,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距天津145公里、距石家庄125公里。另一方面,保定有非常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保定有18所高校,预计25万名在校生,每年毕业生约8万人。

张曙光介绍,作为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生动实践,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

截至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等360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累计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规上企业18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科技企业占比70%;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知识产权1000余件。

记者了解到,围绕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保定·创新中心搭建了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完善孵化链、创新链,并联合重点入驻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创新实验室”、“计量检测实验室”、“软件检测公共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关键材料体系生产检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公共实验室,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产业服务支撑。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遵循“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其中,“一中心”即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6.2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写字楼,功能定位总部办公+研发展示;“一基地”即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12.4万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厂房,定位于总部办公+研发+生产;“一园区”即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可为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研发+生产+全产业链配套。

立足于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和产业集聚态势,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于2020年启动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张曙光介绍,该园区占地75亩,截至目前,一期已交付运营。未来,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科技服务为支撑,打造细分领域专业园区,预计投资总额8.5亿元,将于2025年交付运营,规划建设面积16.5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项目。


67.8K

友情链接

  • logo图片

    专注专业

    资深行业经验,专业技术运作团队

  • logo图片

    信息保密

    专利或技术全方位严格保密,保证用户权益

  • logo图片

    快速转让

    依托大数据,精准对接需求企业,节约成本

  • logo图片

    一站式服务

    技术转让一站式服务,省心更放心